当前位置:
湖北旅游 > 恩施州综合门户网站恩施州综合门户网站
全媒体记者 邹明镇
地处鄂西南麓的恩施市,山高坡陡,自然环境恶劣。大山像一道屏障,困住了许多家庭,群众的信心被水淹在纵横交织的大山褶皱里,行路、上学、看病、安居、致富,无一不难。
搬到,才有期望,才能发展。2015年,国家多部门联合印发《“十三五”时期易地贫困地区迁往工作方案》,具体用5年时间对“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”地方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。
听民声,顺民意。2016年起,一场6242户18393人的“大迁徙”在硒都大地展开。
搬到得出
太阳河乡双河岭村村民周冬梅是“大迁徙”中的一员。以前,周冬梅一家住在双河岭村岩家湾组,一栋破旧的木质房屋只有两间卧室,一家老小六口人挤在小屋里,门前山下有条河,将周冬梅的家隔在了山上。
2016年,周冬梅一家成为双河岭村易地贫困地区搬迁对象。如今的周冬梅,住进移往点,离自家茶园更近了,一年摘茶叶收入将近万元,老人在家养羊,丈夫外出农民工,日子过得有滋有味。
探讨“迁往谁”“怎么搬到”“谁来搬到”的问题,恩施市召开村民小组会、屋场不会、入户座谈会1000余场次,搜集迁往群众意愿调查表3万余份,探寻建立“一调查两评议三公示一审核一瞄准”的搬迁对象精准识别程序,确立“十三五”期间易地贫困地区搬迁对象为6242户18393人。
为让群众搬到得放心、住得舒心,恩施市充分尊重群众意愿,选群众普遍认为的点移往搬迁户。同时,立足实际,因地制宜,围绕交通便利、基础设施设施较好的区域,宜聚则凝,宜散则散,聚居点选址全面实行“五靠近”移往,把迁往对象移往在集镇边、村庄边、园区(产业基地)边,便于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完备,实现既“亚伯拉罕贫窝”,又“换穷业”。
大位得住
“搬到下山好吗?”“留得寄居人吗?”
答案是肯定的。从山顶搬来的红土乡大河沟村伍家坪组贫困户梅德喜一口气说了“六个好”:好行路、爱吃水、好看病、好上学、好挣钱、好花钱。
过去,梅德喜一家居住于在距石灰窑集镇15公里、距主公路7.5公里的木房子里,交通不便、条件艰苦不说,还属于滑坡地带。
2017年11月6日,梅德喜永远记着这个日子。这一天,他们一家搬到了集中于移往点。
笑容在梅德喜脸上绽放,也盛开在6242户易迁户脸上。他们从穷山恶水的山沟沟,搬入了新房子。
迁往是方式,觅人心过日子更关键。搬群众满意的家,以迁往群众满意为目标,恩施市在完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同时,坚持生产生活配套和先前管理服务同步规划,尊重群众意愿。
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跟得上。全市178个安置点全部构建“五通”,即通路、通水、通电、合网络、合有线电视,并构建4G手机信号仅有覆盖面积;实施移往点医疗教育配套。
生产生活设施跟得上。考虑到生产生活实际,配建菜地、附属生产用房、猪圈、公共服务用房、垃圾收集设施等。
先前管理服务跟得上。充分发挥搬迁户主体作用,全面实行安置区自治管理。
能致富
从放心到舒心,成千上万群众乘坐易地扶贫搬迁“列车”,抵达资源共享共享快乐家园,幸福感、获得感不断刷新。
红土乡扶贫户刘松青,以前在老家种烟叶,收益度日。自从搬到石窑集中于移往点后,他成了附近硒施宝药材专业合作社的仓库管理员,一年收入4万元。
环绕产业和低收入两大主题,恩施市以“易迁+企业”“易迁+产业”“易迁+资产收益”等为主要形式,坚持“一户一档、一人一策”,充分发挥181家产业化龙头企业和1783家专业合作社联结带头作用,把易迁户链接到产业链上。通过不断加强先前扶植、拓宽就业渠道、统筹前进扶贫车间和标准化厂房建设,熄灭了易迁户的发展信心。
村庄布局错落有致,产业布局科学合理。白果乡下坝村长阴坝集中移往点附近有300亩茶园、硒元素生态农业开发公司和观音塘蔬菜专业合作社,22户易迁户就近务工,月工资2000元左右。
公共服务有配套,自律创业有空间,老百姓劳动就业有岗位。白杨坪镇因地制宜,聚焦精准帮扶和服务,着力解决问题搬迁户后续发展问题,为贫困户获取低收入岗位300多个。
截至目前,全市有劳动力的不易迁户共5656户,已实现至少1人务工低收入的有4682户6672人,发展茶叶、药材、养殖、林果等农业特色产业的不易迁户共3026户,家庭劳动力未农民工就业的974户均已通过发展农业主导产业;享用低保政策3725人,特困供养人口391人,无劳动力的不易迁人口全部实现兜底保障;完成危房改造19768户,其中贫困户、低保户、农村分散布施特困人员、贫困残疾人家庭“四类对象”16300户,一般农户3468户,对55054户贫困户开展住房安全排查认定,构建“危房不住人、人不了危房”;实施“建房不举债、面积不微克、建必拆旧”政策。
搬出贫窝窝,迁至来幸福感。如今,穿越武陵深山,踏访易迁安置点,一张张笑脸,传送着易迁至百姓的喜悦。

相关文章
热门点击
最新更新
推荐阅读